【暴風雨過後的天空,總是額外地明朗;接納情緒後的孩子,將會有更多勇敢。】
這是我第一次寫給兒子,有關「接納」的文章:
「孩子啊,我想跟你說:在人生的旅途裡,
有時候是風平浪靜,有時候是驚濤駭浪的。
當你遇到大風大雨時,你可能會害怕。
爸爸會告訴你的,並不是『不要害怕』。
而是要跟你說:『害怕是沒有關係的』。
爸爸會跟你在一起,陪伴著你的害怕,
一起感受你的害怕。
直到... 你感到比較好為止。」
記得我兒子在大班下學期,因為班上家長邀請,我們讓孩子一起去學習踢足球。但踢了一陣子後,有一天帶他到球場時,他突然跟我說他不想再踢了。
為什麼不想踢?一開始不是都踢得開開心心的嗎?細問之下才知道,原來他在團體練習時都搶不到球,而且還被比他大的哥哥們推到跌倒。
所以當時在球場上,我跟他說了以上的一番話。後來,他就有了一點勇氣,走地到球場上繼續努力了。
孩子的成長,需要很多勇氣;有時候在孩子遇到困難、感到害怕時,他會逃避、哭鬧、甩賴、甚至生氣。
雖然我們的接納,也需要很多勇氣,但當我們願意接納現前這無助的孩子時,我們的勇氣,就會慢慢流到他心裡,幫助他漸漸長出面對害怕的勇敢。
為什麼呢?因為我們跟孩子的內心,原來一直連結在一起,不曾分離。
當我們不接納,孩子就會委屈;但當我們接納,孩子就會感受到被愛。在被愛與接納的內心裡,害怕就會逐漸退散、恢復安定,並慢慢長出勇敢。
在孩子害怕的當下,有時候我們大人也會害怕。孩子害怕的是當下,我們害怕的是卻未來,害怕他以後會懦弱,會不勇敢,會沒有勇氣…
我們小時候在害怕時,是怎麼被對待的呢?在我記得的印象裡,是被大人責備和嘲笑。
在當時被大人這般對待下,我也討厭害怕的自己。於是在我內心裡,逐漸形成了一個害怕的冰山。
然後我結婚、生小孩,孩子漸漸長大了,有一天我孩子在我面前表現他的害怕時,無形中卻挑動了我內心的冰山,讓我討厭現前這感到害怕的孩子。
其實我討厭的不是現前這孩子,而是小時候害怕卻不被接納的自己。
當我覺察到這點後,我才知道「接納」有多重要。我不要再因為錯誤的應對方式,把我這輩子內心的冰山,再傳承給我下一代。
所以,我學習接納。當孩子有情緒時,我選擇接納。盡管,有時候這是很不容易的。
人生的驚濤駭浪,其實不在客觀的外界,而在主觀的內心。
孩子與生俱來的種種負面情緒,在尚未懂得如何控制與管理以前,既像驚濤駭浪,也像狂風暴雨。害怕、憤怒、難過、緊張、委屈、無助、焦慮、徬徨... 這些都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,必定會體驗到的感受。
為人父母,做什麼才能幫助孩子從情緒中恢復安定?
就是用接納的態度對待孩子,
並用語言說出孩子現前感受與想法,
如故事中的例子,爸爸對辰辰說:
「你剛剛有點生氣是嗎?」
「你是因為害怕,才不想踢足球嗎? 」
當孩子的情緒被語言命名出來後,大腦皮層的前額葉就有辦法執行調節情緒的工作。然後,透過好奇與關愛的問句,釐清孩子為什麼感到害怕以後,告訴孩子:
「爸爸知道你害怕,但害怕沒有關係。 」
「爸爸會一直陪著你,陪你一起害怕。 」
讓孩子知道,我們不但知道他的害怕,
而且願意陪伴他的害怕。
這樣,孩子就會被愛與接納的語言所感染,
心裡開始調適自己的情緒,逐漸恢復穩定。
孩子會不會馬上就變得勇敢,如同故事裡的情節呢?
每個孩子都不一樣,不同的孩子,需要的時間不同。
但接納孩子現有的狀態,就是對孩子最大的愛。
若我們能以此書常提醒自己,感受裡面的愛與包容,
或許就能成為孩子成長中,既穩固且溫暖的後盾了。
願我們也能從此繪本裡,找到內心更多的愛與接納。
羅寶鴻
(購書連結請至留言區)